“挨龠”到底是什么酷刑?
凌晨五点十七分,陈默又一次在窒息感中惊醒。脖子上的金属项圈正以每秒三次的频率震动,冰凉的触感混着皮肤灼烧的刺痛——这是“龠”系统每日准时送达的“早安问候”。隔壁床的陆凛早已翻身坐起,单手扯松项圈喘着粗气,喉结上的红痕在晨光里格外扎眼。
在这个强制佩戴龠装置的世界里,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就与这个拇指大小的金属片共生。当系统判定某人有“潜在危害性”,就会启动双人监管机制——也就是所谓双男主每天都在挨龠中醒来的荒诞日常。陈默至今记得三天前被铐上项圈时,执行官那句“你们要互相成为对方的保险栓”。
项圈背后的生死博弈
龠装置最狠毒的设计在于双向惩罚机制。当其中一人出现违规行为,两人会同时遭受电击;若一方试图强行拆除项圈,另一方的项圈会立即释放致命毒素。这种设计让监管对象既成为彼此的枷锁,又是唯一能触碰开关的钥匙。
“你今天心率异常了三次。”陆凛突然开口,手指划过虚拟屏上的监测数据。这个前黑客总能把龠系统玩出新花样,上周甚至黑进系统把电击强度调低15%。陈默摸着项圈接口处的细小划痕——那是他们尝试破解时留下的“犯罪证据”。
在监控下生长的隐秘情愫
被系统强制绑定的第47天,某些东西正在变质。当陆凛在深夜痛斥龠系统时,陈默发现自己关注的不是他说的代码漏洞,而是对方说话时滚动的喉结。上周暴雨导致项圈短路那次,两人在维修间额头相抵调整线路的十秒钟,比龠装置的任何一次电击都更具杀伤力。
“你说系统会不会监测到……”陈默话没说完就被捂嘴,陆凛的手指压在他被电击灼伤的皮肤上,“它最好别懂人类怎么接吻。”龠装置突然发出刺耳警报,不知道是因为过速的心跳,还是因为他们的鼻尖只剩下1厘米距离。
当枷锁成为反抗武器
转折发生在第89天。陆凛发现龠系统的惩罚机制存在0.3秒的延迟,这个比眨眼还短的时间窗口,成为他们反杀的关键。现在两人会故意在监控下制造“违规”,当电击即将触发的瞬间,陈默用身体形成电磁屏蔽,陆凛则趁机改写系统指令。
昨夜他们终于破解了核心代码,此刻龠装置的金属外壳在手心发烫。晨光里两个项圈同时弹开,露出内侧刻着的“囚徒编号”——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改成了彼此的生日。街角的监控探头突然转向,但这次他们没躲,反而举起拆解的零件对着镜头竖中指。
当双男主每天都在挨龠中醒来成为过去式,新的战争才刚刚开始。那些被电击烙在皮肤上的印记,既是系统强加的耻辱标记,也成了反抗者最荣耀的勋章。陈默把项圈扔进熔炉时,陆凛正在重写整个监管系统的底层逻辑——用他们这三个月来在疼痛中破译的密钥。